English

网上购物 小心假货

2001-01-02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曹 茜 我有话说

网上购物正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据有关统计和预测,1998年美国家庭网上购物金额不到10万美金,到2000年已超过15万美金,预计到2003年将达到40万美金以上。在国内,随着家庭上网人数的增加和电子商务的开展,在线购物也正方兴未艾。但记者近日从国家外资品牌保护委员会获悉,假货也已驶上信息高速路,互联网上售假已成为新的陷阱,网民在线购物尤其需加小心。

据了解,在线购物的最大特点就是方便和低价,网民只需在互联网商场输入相关信息便可在家坐等送货上门,有的商品在网上非常便宜也由此吸引众多网民。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保证这些商品货真价实?由于网上商城的虚拟性,购物者无法像在传统店铺那样看货掏钱,只能凭借对品牌的信任或视其价格低廉购买,而一旦发现质量问题,退货退款不便。这一切被造假售假者“看好”,找到了可乘之机。某外资厂商就曾根据某网站销售的该厂品牌的产品进行追踪和调查,结果发现无一真品。这位不愿透露这一知名品牌的企业中国公司法律事务部的陈先生给记者提供了一份市场调查统计报告,报告显示,该厂生产的碱性电池,市场总量10000万粒,销售数量8000万粒,假货数量2000万粒,剃须用品80000万片,销售数量5260万片,假货数量2740万片,书写工具500万支,销售数量200万支,而假货数量已超过真品数量,达300万支。

陈先生说,现在假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真假区别难,他们追查到假冒该厂品牌的电池与真品外观无丝毫差别,打假人员无法识别,必须回厂解剖才能辨知真伪,有的甚至比真品外观还漂亮,堪称假货中的精品。如此“精湛”的造假技术,专业人士都难识别,普通网民如何不会上当?

据了解,在美国,假冒别人产品,若是初犯,罚款25—200万美元;再犯,罚款500万美元并监禁;在法国是罚款10万法郎,判处两年监禁。而据1998年国家工商局中国商标报告,在工商局处理的14736宗商标侵权及产品假冒案件中,只有35宗,即每421宗中有1宗被移交到司法机关进行刑事起诉。企业形容打假的难度是“造假被打五次,企业损失百万,官司打了两年,赔偿只有7万。”

目前假货已有区域性、跨省际、越国界发展的势头,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敝性成为假货倾销的又一场所,有关人士提醒网民,在网上商城尚不规范,在线购物难保质量的情况下,以什么方式付款取货、选择哪个网站,需三思而后行。最好将进货渠道、退货等方面了解清楚,或者选择网下付款的方式,以使购物有所保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